资源来自网络,有版权争议请邮件ihpp_net@163.com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乒乓球资讯 > 阅读正文

【感悟】我与乒乓:其路修远 其乐陶陶

时间:2017-05-05  作者:  点击:

那年看央视《谁是球王》比赛,主持人介绍老年选手时,总会顺带介绍他们的球龄,好像大都有四五十年。我对号入座,想了一想,如果从摸球拍算起,居然有五十四年历史了,小小地吃了一惊。

人生有涯,人生苦短。检视一下,能伴随一个人走过半个多世纪的物件有多少?乒乓球这颗小小球儿,不敢说对它一见钟情,却非常庆幸遇上它,并且一路携手走来。因为有它,人生之旅多了许多快乐情趣;因为有它,平凡日子也变得别样的鲜活精彩。内心中,一直把它当作陪伴多年的亲密朋友,“斯世当以同怀视之”。

说起来,开始学打球时,正赶上咱们国球大放异彩的时候。

上小学那年,容国团在25届世锦赛上首次夺冠。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一下子被点燃了,乒乓热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。那时条件极其有限,无论是学校、工厂还是机关,都很难找到乒乓球桌。我们几个小孩钻进父亲所在医院的食堂里,把两张吃饭的大圆桌拼起来,中间横放一块木板,拿着光面球拍,就这么乒乒乓乓打将起来。从此,食堂成了我们的乐园,只要有空,我们就常去打,有时一些大人也来凑热闹,和我们一起玩。

到了三年级,在北京举行的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,中国队一鸣惊人,第一次夺得男子团体世界冠军。有一部纪录影片让我们看到了乒乓健儿夺取冠军的全过程,特别是庄则栋潇洒有力的反手攻球,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

乒乓球成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体坛上为数不多叫得响的项目,更激起国人打乒乓的极大热情。我所在的实验小学以年段为单位,分别举办乒乓球赛。那时打过乒乓球的同学很少,我理所当然入选了班队。

我踌躇满志,跃跃欲试,希望为班级争得荣誉。不料结局却很惨,只打了一场球,就稀里糊涂被淘汰了,完全找不着北。前半辈子唯一的一次正式比赛,就这么以失败告终。以后学校再没举办过这样的比赛,我也没了再争取表现的机会。过后不久,学校组建了一支校队,自然是名落孙山。看着那些幸运儿在一排墨绿的球台上练球时,万分眼馋。

打那以后,打球渐渐少了。现在想来,大概乒乓热已经慢慢退去,还有就是迷上了小说,一有时间就捧着大部头看,很快就把眼睛给看近视了。

再往后,就是文革、上山下乡、上大学,工作后又经历了几次调动。这期间,只要有条件逮着机会,总会拿起球拍打。虽然断断续续,倒也没有中断过。记得插队时闲来无聊,我们也曾在队里养猪的大猪圈里,拆下门板当球桌,打得不亦乐乎。年青时,对各种运动都感兴趣,打过羽毛球、篮球、排球,并没有特别青睐乒乓球,只是作为一种好玩的运动玩玩而已。

平心而论,在乒乓球上我自小没有什么天分,甚至可以说有点驽钝。撇开那次年段赛不说,印象深刻的还有文革时曾和弟弟大战一整晚,最后才勉强赢了一局。下乡时的门板之战,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在观战者为弱势一方的加油声中,总算赢了对手一局,挽回点面子。

1986年,我调到统战部工作,从此落地生根直到退休。民盟市委会机关的陈耀中是个乒乓迷,和我一见如故。在他的鼓动下,我向部机关工会提出购买一张乒乓球桌,活跃干部职工业余生活,得到了支持。从此,我第一次拥有一张自家的球台,不用再费尽心思到处找场地,约球伴,球桌就像一块大磁石,把本单位和附近的球迷都吸引过来了,每天都可以享用乒乓大餐。所以,最后一次调动工作,不仅是人生重大转折,也是乒乓生涯的重大转折。

打那以后,打球便成了业余生活的重头戏。那时应酬少,下班后就打球,每星期大概有四、五天泡在球桌边,每天都打上两三个小时。也亏得家人的理解支持,家务事、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教育,妻子差不多全包了,和父母一起住,也有许多照应,乐得当个甩手掌柜。

现在回想起来,那时还处于打球的初级阶段,懵懵懂懂,混沌无知。每天杀得热火朝天,为的只是争个胜负输赢,完全没有章法,只是凭感觉天马行空自由发挥。当然,什么事都架不住热爱加勤奋,日子长了,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打法,不规范,却实用。慢慢的,在球友中开始冒尖了,原先陈耀中稍好于我,变成我稍占上风。耀中兄就鼓励我,要走出单位门,多和不熟悉的球友交流切磋,才能更快提高水平。我没有听进去,何苦要放着便利自找麻烦呢?只要有球打,也不一定非得追求水平有多高吧。

还是人算不如天算。几年后,为了给干部职工谋点福利,单位把乒乓球室出租给一家公司,搞点创收。这下子没球打了,整个人就像丢了魂似的。原来这球瘾也和烟瘾酒瘾一样,一旦成瘾就很难戒除。那时社会上还没有营业性球馆,只得和一帮子球友结伴,到处找有球桌的单位蹭球打。

说起那段往事,还真是不容易。比较固定的场所先后换了十几处,每次稳定个三五个月,最长一两年,就碰上变故,不是拆迁,就是改作它用,只好从头再找。暂时找不到,就到处打游击,今天这里东家,明天那里西家,几乎打遍了厦门岛。每天下班后,就忙着打电话、打传呼,约人,定地点。如果加班,时间还要往后推。有时得赶往七八公里远的地方,骑车来回要一个半小时以上。好几次半路遇上大雨,球没打成却浇得像只落汤鸡,郁闷透了。有一回躲在一个铁路桥下的低洼地,还差点被突然涨起来的水给淹了,幸亏跑得快。自行车也丢了好几辆,后来干脆不买了。

不过,这些小插曲都算不了什么。那时,打球真叫“累并快乐着”。 走出小圈子,结识了一拨又一拨的球友,的确长了见识,深深感受到国球在民间草根中的深厚基础。不管到哪里,球友们的出手都标识着共同的“业余”印记:没有受过正规训练,动作五花八门,打法自成一体,基本功大都不扎实,但实战能力很强,不少人独有“一招鲜”,你要适应不了,就得认栽。每次与新面孔的对阵都是个考验,必须开动脑筋,琢磨应对方法,才能战而胜之。

乒乓球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——它不仅是个体力活儿,而且还是个很费脑力的运动,手上功夫身体素质要好,脑袋瓜还得会算计。有这样的算计,一定程度能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,这就特别合我胃口。我的勇力不足,只能多在巧和智上做文章,以巧克敌,以智取胜。对手虽然每次只有一个,但前前后后加起来就是一个风格各异的群体,你得像大将军那样,运筹帷幄,决胜千里,用脑袋、用意识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件,去争取胜利。

所以,打球时间越长,对球的认识越深,兴趣就越浓。很多时候,只有当你的实力和认识达到一定的水平境界时,才能更真切感受到事物的深厚内涵和无穷魅力,即使是酸甜苦辣五味杂陈,也能品尝出无限快乐。每次饿着肚子疲惫回家,精神上却是无比充实享受,这种发自心底的满足,足以抵消一切疲劳,把所有的压力烦恼抛之脑后。

那时四十来岁,还算年轻。一个晚上可以不停地打上两三个小时,21分制最多曾经打了30局,回家时骑车连一个缓坡都爬不上去。想想现在11分制只能打20来局,完全不可同日而语。一天不打球,就浑身上下不自在,下午五、六点钟在家里根本坐不住,连大年三十、初一都打。有一年大年三十,直打到球馆员工要摆桌吃年夜饭了才收兵,老板一感动把场租费全免了。遇上厦门春季的 “南风天”,铺瓷砖的场地湿漉漉的,一不小心就会跌跤,我们铺上报纸、厚纸皮或垫上砖头,就这样站着练练球,过过瘾。

那时忙,经常要接待应酬,碰上大型会议、活动,有时要连轴转好几天。不过再忙也没有把打球的事忘掉,只要可能,就想办法挤点、偷点时间去打一打,活动活动。起先晚上应酬完了还急急忙忙往球场赶,后来朋友提醒会胃下垂才作罢。以后就利用接待前的一点时间,就近找个单位的球桌,场地狭小些也将就,只要能打上几局,心里就感到安慰满足。再往后,自己有权能派工了,有些不是很重要的应酬聚会能推就推,能派人代就派人代,干过这样一些“以权谋私”的事。

到外地培训开会,时间比较长的,就带上球拍,晚上找一家附近的球馆,租上一张球台,邀请其他球台的球友一起打,既过球瘾,又认识新朋友。这种感觉和在家打球不同,有点奇妙,印象也深。有一年初春,住在北京丰台体育场附近,吃完晚饭找到球馆时,人已经寥寥无几。正想着今天白跑一趟了,一个年轻人过来搭讪,原来他约的球友临时来不了。两个人一拍即合,都庆幸有球打了,杀了个天昏地暗,直到球馆要关门,打了14局,7:7难分高下。谁也没料到彼此这么势均力敌,临别时都有点意犹未尽,可惜再没见面。

另外一次是住在北京一所高校里,院内就有一个体育馆。经人介绍请了一位高手来陪打,他让我10个球(21分制),一晚上下来我胜多输少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他对自己的每个失误都大声责骂不止,好像打得多差似的,我都有点于心不忍。他觉得我的打法有特色,第二天又介绍我到附近的一家科研所和一群球友交流。

渐渐的,世面见得多,眼界就开阔了,怎么应对各种不同的打法心里有了底,原来打不过的对手也慢慢占了上风。于是开始和耀中组队参加市里的一些比赛,起初成绩不太好,慢慢有所进步,获得过不错的名次。值得一提的是,有几次在关键场次爆冷战胜过少体校、体院出身的科班选手,出乎好多人的预料,连自己都不敢相信,自信心因此增强了许多。如果说,原来总认为自己能力不足,严重自卑,那么通过比赛的检验我开始认识到,由于长期的坚持,自己也和很多球友一样逐渐形成了某些与众不同的打法特点,而且这些特点连一些科班选手也没办法一下子就适应。这是弥足珍贵的法宝,今后想要再往乒乓台阶的高处走,就必须更用心,更专注,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;就要花气力不断强化完善这些特点,让它更鲜明,更具威慑力。

随着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,一些大型企业回馈社会的公益性比赛日益增多。其中一些比赛设了特邀嘉宾组,邀请一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参加。这让我如鱼得水。头几年一枝独秀,后来不断有新人加入,名次有所下滑,也基本稳坐前几名交椅。

我曾经担任市人大常委,因而入选市人大乒乓球代表队,并作为主力队员参加每年举行的全省人大系统的比赛。团体赛除了有一年因我重感冒初愈发挥失常外,每届都取得不错成绩,最好名次是亚军。个人也曾获得相应级别的单打冠军。

  

印象深刻且含金量高的,是2007年底在厦门举行的“万杰隆杯”中国乒协会员联赛总决赛。我作为赞助方代表队成员,没有参加分站赛就直接进入嘉宾组总决赛。小组赛三战全胜,以第一名出线。淘汰赛战胜河南焦作的一位选手后,半决赛在2:1领先的大好形势下,连输两局,负于安徽民政厅选手,最后获得并列第三名。因为是全国性比赛,前三名可以申请乒乓球业余运动健将称号,我由此忝居运动健将之列。虽说有点盛名难副,也是对多年投入的回报吧。

打乒乓好处多多,我曾在其他文章里提及。但具体到我,还另有一番不同寻常的意义。

它让人生变得简单安宁。多年来,我的生活轨迹基本上就三个“门”:家门、单位门和球馆门。工作当然是重头戏,毕竟是事业、责任、饭碗之所在,理应恪尽职守,无愧于组织的信任和自己的良心。组织上把你放到一个重要岗位,工作做不好,谁都对不起。事实上,我所负责的工作一直是受到好评的,总是尽自己能力把事情做好。每年写的文章材料讲稿都有上万字,先后有几十篇有关统战工作的理论、调研文章在中央、省市级报刊上发表,多篇获奖。职务也不断提升,一直到走上部门领导岗位。

业余时间则大部分贡献给了乒乓球。二十多年来,我从没进过娱乐场所,不会打牌搓麻跳舞卡拉OK,也不会炒股炒房玩彩票。下班后,除去公务接待、加班外,基本上都在球场,哪天要准点回家,家人还会觉得奇怪。不会请客送礼,不搞帮派圈圈,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,也没有少数官员犯八小时之外错误的想头和时间,日子简单,内心安宁。现在回过头来看,这一点太重要了。

它让生活变得多彩而充满期待。上班时每天忙忙碌碌,有时难免头昏脑胀心绪不佳烦躁上火。不过,只要想想下班就有球打,心情立刻阴转多云到晴,阳光如此灿烂,天地格外宽广,什么难题都变得不那么烦人了。到了球馆几局球打下来,汗湿衣衫,热气蒸腾,整个人顿时神清气爽通体舒泰,累了疲劳乏力的时候,便坐着喝喝茶,聊聊天,又有一种软绵绵的说不出的舒坦。真正懊恼上火的,倒是在连续几天没球打的时候,心里空落落的。

这种根植于心底的寄托和念想,给平常日子涂抹上许多绚烂色彩,让生活变得生动有趣,充满期待。至于健康,那是一定的,也是打球必然的副产品。多年来,头疼脑热感冒受伤有过,但请病假、耽误上班却几乎没有。有这样的精神状态和身体作保证,工作能做不好吗?

业余爱好和本职工作,是副业与主业的关系,处理不好,有可能副业影响主业,成为一对矛盾;处理得当,就能互相促进,相得益彰,在各自领域都有所建树。就打球和工作来说,要努力做到最好,至少有两个前提是必须的:追求卓越完美的态度,善于学习思考的能力。我们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和经历的坎坷,积累了许多知识和精神上的财富,无论做什么事,应对什么挑战,都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面对,尽所能做到极致,因而也才能换来秋天收获的快乐。

退休了,职业生涯划上句号,乒乓之路还在延续。虽说已经过了巅峰期,开始走下坡路,不过眼前夕阳照耀下的那一片黄灿灿新天地,自有一种别样的韵味和魅力。

有人说过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一个人最值得追求的人间快事。诚哉斯言!早些年,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不容易,而一辈子都做自己喜欢的事,就更难了。我很庆幸能与乒乓球一生相伴,衷心不改,如果说,这粒小小球儿就像引力极大的太阳,那我就像地球一样,每天不停地绕着它转,云里雾里,晕晕乎乎,却又心甘情愿,乐此不疲。这辈子,怕是转不出它的手掌心了。

不过,有这样一种让人依恋一辈子、快乐一辈子的爱好,此生夫复何求?

 

猜您也喜欢

  • 中国乒乓球养狼计划 国乒养狼依旧无用功
    中国乒乓球养狼计划 国乒养狼依旧无用功
  • 【视角】全运会男单四强,马龙许昕樊振东,还有一个是谁?
    【视角】全运会男单四强,马龙许昕樊振东,还有一个是谁?
  • 这两件事千万不要在中国吹牛
    这两件事千万不要在中国吹牛
  • 外媒:新西兰华人为乒乓球奋斗终身 获“女王勋章”
    外媒:新西兰华人为乒乓球奋斗终身 获“女王勋章”

  • 本栏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