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源来自网络,有版权争议请邮件ihpp_net@163.com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乒乓球技术 > 乒乓球高手指导 > 阅读正文

《乒乓微课堂》挥拍曲度、打摩、包裹式拉球、外弧内弧的分析解释(语音图文版)

时间:2017-04-17  作者:  点击:

欢迎收看本期的《乒乓微课堂》,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弧圈球技术中对挥拍曲度、打磨结合、包裹式拉球、内弧外弧说法的讨论,其中一些概念误导过很多球友,希望通过本期节目让大家能够有一个清晰认识。

由于本文难度较高,平均阅读10遍以上才能明白,如果看不懂,大家可以先收藏到自己朋友圈以便今后复阅。

  

一、挥拍曲度、打摩结合、脱板时间的解释

挥拍曲度:我们在击球的时候,用力方向也不是完全线性的,而是有一定的曲度,挥拍有曲度弧线才能更好的吃住球,更好的控制好弧线。

  

打摩结合:经常有人说要打摩结合,但其实这个打摩的表述容易造成误解,很多人认为先击打后摩擦,结果根本摩擦不转。所以打摩是整个挥拍方向首先是有曲度的,其次在触碰球之前和之后的这个短暂瞬间,对球体表面的挥拍发力有一个快速的曲度改变,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,就是在球体上快速蹭了一下头皮的感觉。

  

脱板时间:我们知道球从撞到球拍,然后反弹离开球拍的时间,仅仅只有千分之几秒的时间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,球拍不可能在球体表面进行长距离的摩擦移动,但是这个移动距离还是有,只不过可能是0.0几毫米的概念。那么,在这么短的时间内,我们的挥拍曲度、打磨,动作上的对球的包裹感,真的能起到控制球弧线的作用吗?

二、包裹式的发力方式真的有用吗?

业余界经常有包裹式拉球的说法:“把球给裹着拉出去”,这种说法只能说是从现象去确定本质的判定。

  

但是现象是具有迷惑性和变幻性的,我们对乒乓球技术的探究,绝不能因为某几个运动员的动作就来能作为绝对的评判依据,而最终推导出理论论点。

那么包裹式发力方式到底有没有用?答案是有一定作用。对于初学者会在感官上,对挥拍曲度来控制击球弧线,起到一定的理解作用。但是不能把他当真理,不是所有球都去用包裹的方式拉,前冲、爆冲、滑板弧圈就不是这种包裹式。

  

而且,包裹式的动作很容易让业余爱好者把拉球练成了兜球,因为挥拍曲度不是绝对拉球质量的关键,最关键的是瞬间爆发力,有了瞬间加速度作用在球上,才能产生较大的切向力和摩擦力。这种包裹式的描述,也容易让业余爱好者用抬肘,抡大臂的方式进行拉球。

整个包裹式的动作对于触球那千分之秒的时间而言,其实没有太大意义,球脱板以后,你再死命压拍又有什么意义呢?难道我是在做无用功?那为什么专业运动员在加力摩擦的时候,要有一个强力压拍的动作呢?

  

击球后的压拍,确实没有作用,但是他是发力过后的,惯性释放,我们不可能在触球过后就瞬间把动作收住,而是要让这个惯性更好的释放完全,才能够保证你触球那瞬间的千分之几秒的作用力足够有效。

  

因为我们作用在球体表面也是一个具有方向性的发力,从而让球产生了复杂的弧线轨迹,虽然时间很短,但是我们相当于一个只有几毫米的对球体的挥拍曲度,最终在动作上放大了几千倍给呈现了出来。我们完整的动作就是为了保证触球那千分之秒的接触时间下,对球体造成有效的发力,因为对球体弧线的控制,除了发力方向以外,还有球撞击到胶皮表面后的形变来共同影响的。

《全民学乒乓横拍篇》第9集:弧圈球技术力学分析

  

三、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把球拉转?

对于初学者而言,我们不建议过早体会曲度挥拍,容易导致动作变形,而是学会瞬间发力和薄摩擦。

阶段一

体会薄摩擦的方法:把拍面向前压低至20°左右,对面派过来不转球,然后摩擦球体的顶部,体会薄摩擦的感觉。

阶段二

体会瞬间发力的方法:依然派不转球,弧线可以稍高一点,然后学员快速转腰发力击打。

阶段三

学会制造摩擦:派弱下旋的球,学员拍面压低,同时加速挥拍发力,从而体会把球摩擦上台的感觉。

这三个简单步骤,可以让学员知道摩擦和击打的关系和区别,从而通过后期不断的训练来强化自己挥拍的稳定性和质量。

四、内弧、外弧有实际参考价值吗?

湿父的观点是有参考价值,但是没有实用价值,这和我们上面说的通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一样,内弧外弧是从特定角度观察后呈现出的一个挥拍的曲度,仅仅只在侧面去观察的时候才能较为明显的看出这个曲度。

  

但实际上我们的挥拍并不是呈现这种外弧、内弧的曲度,而是像过山车一样的曲线路径,比如正手拉下旋球的时候,从引拍到击球的这一段几乎线性发力,击球前到挥拍后这一段向前压拍呈现出一个所谓的内弧曲线,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包裹式。

  

那么这个外弧、内弧并不能作为理论依据去分析我们拉弧圈球的动作方式,只能对个例进行一个外形的参考。

  

比如同样是拉下旋球,如果我是拉小高吊,我可能由下向上发力摩擦薄即可,向前的包裹的动作很少。如果我是拉前冲,那可能从右下方向前的发力会比较充分,也几乎是线性。如果我拉加转,可能向前压拍的动作会明显,就会出所谓的内弧。

而且挥拍方向本身是在一个立体空间里面挥拍,因此不能完全用一个平面曲线来给他定性这个曲线就应该是怎么样,没有实际研究的价值。

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内弧外弧,来加深我们对控制击球弧线的理解,只要我们是想要把弧线控制低的时候,那么就会有内弧发力挥拍方向在里面。如果我们要加深撞击提高质量的时候,那么就可能出现外弧的挥拍方向感。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,内弧制造弧线,外弧提高击球质量。

最后,将今天的课堂内容总结为几句话:

1.挥拍不是完全线性的,而是有一定的曲度。

2.打摩并不是击打和撞击分开,而是有曲度的连贯性完整挥拍动作。

3.球触拍时间只有千分之几秒。

4.包裹式发力可参考但不可取。

5.击球后的挥拍为惯性动作,但可强化触球瞬间对球体的充分作用,从而更好的摩擦和控制弧线。

6.初学者想拉转,先蹭头皮薄摩擦,后体会放松发力。

7.内弧外弧没有实用价值,只具有参考意义。

8.内弧制造弧线、外弧提高击球质量。

好了,今天的《乒乓微课堂》就讲到这里,估计看到这里的球友,能真正看懂的不到千分之一,但是能真正理解到的,相信能让您对乒乓球的理解又有新的认识。

 

猜您也喜欢

  • (马凯旋教学)反手对付弧圈球有妙招,业余反手这么练才“给力”!
    (马凯旋教学)反手对付弧圈球有妙招,业余反手这么练才“给力”!
  • 乒乓球教程:乒乓球双打主要战术及运用
    乒乓球教程:乒乓球双打主要战术及运用
  • 攻球和拉球啥关系?一定要先练攻球吗?-乒乓找教练
    攻球和拉球啥关系?一定要先练攻球吗?-乒乓找教练
  • 乒乓球直拍正手反手摆短怎么练
    乒乓球直拍正手反手摆短怎么练

  • 本栏最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