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源来自网络,有版权争议请邮件ihpp_net@163.com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乒乓球技术 > 乒乓球高手指导 > 阅读正文

输赢那些事儿(上)《感悟乒乓》-搜狐

时间:2017-03-26  作者:  点击:

  娱乐性和竞争性,是体育的两个基本属性,乒乓球给占全了。有些人是 “玩球”的,健身流汗为主,不看重输赢,不在乎球技,胜固可喜,败亦欣然。不过依我观察,这样淡定的人可不多,大部分常年坚持打球的人,都是冲着那输赢去的。

  看看身边的球友,是不是打球前准备活动基本不做,练球不到两分钟,就猴急地喊“开战”,尽显业余本色?每天的球馆赛场,是不是都在上演大喜大悲的一幕,赢球的满心激动,喜形于色,输球的蔫头蔫脑,嘿然不语?休息间隙和聚会饭局,球友间的探询、交流和议论,胜负输赢是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?

  回答恐怕都是肯定的。

  对于打球人来说,渴望胜利和进步,是一种现实心理需要,每天的奋战拼杀,争个输赢高下,是获得快乐、保持兴趣的源泉,也是证明自己、提高球技的动力。没有竞争,何来乐趣?

  走进乒坛,就不可避免置身于充满竞争的环境。为了享受胜利的喜悦,就不得不领受失败的痛苦。电视上,有多少喜极而泣、不能自已的镜头,又有多少仰天长叹、泪流满面的画面。越是重要的比赛、越是惊心动魄的过程,赢得的胜利和遭遇的失败就越让人刻骨铭心。“藏獒”张继科撕球衣、踢挡板的疯狂举动,就是狂喜之下的极端例子。

  竞争是残酷的。打球的副作用之一,就是不得不反复品尝失败的滋味。相对于赢球的快乐,输球更让人难受沮丧,就像对比喜剧和悲剧一样,后者在观众心中掀起的波澜更剧烈,给人的叹息不忍、警示反思也更为深刻长久。所以,都说打乒乓是快乐的,阳光的,但从特定的角度说,它又是残酷的,痛苦的。因为谁都躲不过输球的坎儿,都得直面失败在心里留下的阴影。

  输球的感觉一言难尽。套用托尔斯泰在《安娜?卡列尼娜》篇首的那句话,叫做赢球的感觉都是相似的,输球的滋味各有各的不同。遗憾、无奈、自责、后悔、不服,五味杂陈百感交集,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。实力差距比较大的,输球还无所谓,但输给相差无几或自认为能“拿下”的、领先又被翻盘的、决胜局两分之差败北的,那种打击和挫折感实在难以言喻。如果是团体赛关键场次的失利,还带来对团队的愧疚,走下球场的那几步简直沉重无比。业余选手虽然不至于哭泣流泪,但心情的压抑也要好一阵子才能平复。

  人们理所当然地笑纳赢球的快乐,就是很难接受输球的尴尬。于是就有了数不清的借口和抱怨:灯光晃眼啦,地板打滑啦,热身不够状态不佳啦,睡眠不足体力不支啦,球拍没灌胶弹性不好啦,对方擦网擦边球多啦。失败者的理由总是比胜利者多得多。一句话,不是自己无能,而是“共军太狡猾”,是客观情况使然。对号入座,这些给自己找台阶下的人里,是不是也有你我的影子?

  

  也有嘴硬兼马后炮的,输了球总爱说,其实某人的球我是不怕的,如果领先时不放松,如果那几个关键球怎么怎么打肯定就赢了,说得头头是道。真要再打一次,十有八九还是孔夫子搬家——少不了书(输)。

  还有人是怎么打都不服输,输给谁就非缠着要继续打下去,今天不行明天再来,不赢一盘找点心理平衡决不收兵。球友H君则是另一种类型,明明打不过人家,可你别想从他嘴里听到一个“输”字,它的替代词一般是“生的伟大死的光荣”、“猫捉(戏)老鼠”、“兄弟球”、“安慰赛”,最绝的是还有个“小分论”——“算小分我赢你”,败军之将还总是那么振振有词,让人可气又可乐。

  有的人就属于失态了,比如发挥不好,比分落后,当场就拉长了脸,苦瓜似的,也不知是责怪自己还是给对方脸色看;机会球打飞或下网了,就拍桌子,撂拍子,捡球时用力把球打向对方;有的人经常会为球擦没擦边、比分有没有算错和人争得面红耳赤。还有人报喜不报忧,输人九次一声不吭,赢一次就不得了了,打电话发短信传微信,惟恐天下人不知道。还有更奇葩的,据说某君某日与一从未赢过的高手过招,第一局超常发挥先声夺人,1:0领先。谁知他见好就收,剩下的局数也不打了,立马收拾东西拜拜走人,留下观战一干人目瞪口呆。一颗渴望胜利的心,能演绎出多少情节生动的故事啊!

  面对竞争,面对输赢,如何把持自己心态、正确看待输赢,以期更好享受打球乐趣,我觉得有必要分析探讨一番。

  首先,一个人要不要有好胜心?

  回答当然是肯定的。还没有入门时,乒乓球吸引人的主要是它的娱乐性和健身性。但有了一定基础之后,促使一个人长年坚持下去的动力,一定是它的竞争性。这种竞争性多少弱化了乒乓球健身的初衷,却又大大强化了它的娱乐性,让人欲罢不能。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,谁愿意成为弱者的呢?

  体育的竞争性所反映的,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竞天择、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,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、某一领域比别人更强、更出色,是人的一种普遍、正常的心理。置身乒乓群体之中,似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推着你前行——人们谈论技战术的学习体会,关注相互间的胜负战绩和成长进步,表达对高手的敬佩仰慕之情,无形中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和心理暗示,更激起和放大了人的好胜心。正是这种好胜心的驱使,不知激励着多少人刻苦钻研球技,造就了多少高手,成就了多少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的体育佳话。

  但这种好胜心毕竟只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,不是全部。它的满足,应当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及获得的实力来实现,并且受到人们认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约束;它的表达,应当是有所节制、适可而止而不是无所顾忌的,否则,过头的好胜心就会成为一个贬义词——虚荣心。而且好胜心不完全是一种正能量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,到了赛场上,对赢球的渴望有时会激发斗志,提高兴奋度,有时又会成为压迫自己的负担,影响水平正常发挥。不能不想赢,又不能太想赢,不能太怕输,又不能不把输球当回事儿,这赛场心理的拿捏,可是辩证法的一门大学问。

  2007年萨格勒布世乒赛上,白俄罗斯选手萨姆索诺夫给人们上了很好的一课。男单1/4决赛中,和头号种子马琳在第二局打成4:4时,他有一个回球打在对方球台下沿,裁判判其得分。多方交涉后,裁判仍然维持原判。随后萨姆索诺夫在接马琳的发球时,故意把球打下网,还给马琳一分。全场观众为萨姆索诺夫热烈鼓掌。在这样重大比赛的关键场次,一个外国选手不是把获胜而是把公平放在第一位,为我们很好诠释了该有怎样的好胜心。

  

  其次,如何理性看待输赢?

  打球之乐,在于竞争。有竞争必定就会有胜负输赢,所以享受比赛乐趣,不完全在于赢球,实际上也包含着部分的输球。这话听起来有点费解,我是这样看的:

  战胜对手,赢取胜利,是我们打球的一个目标。但前提是要有艰辛的奋斗和付出,否则,找弱者打就是了,估计赢了球也不会有什么快乐可言(事实上,有些人是不太愿意同弱者过招的),廉价的胜利一定不会带来什么成就感。赛前胜负难料的悬念和搏一把的侥幸心理,赛中斗智斗勇、紧张刺激有时甚至是一波三折、跌宕起伏的过程,加上能量释放、情绪发泄,都是竞技赛事的乐趣和吸引力所在。即使最终输了球,也参与了全过程,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。所以,快乐不完全是建立在实现赢球的目标上,也包含着对竞技过程的体验。从哲学的角度说,有输有赢更丰富了快乐的滋味。因为有失败,才更放大赢球的喜悦,才更反衬胜利的来之不易,也才更激起努力争胜的决心。如果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胜负输赢的结果上,忽略或者不能体验过程的乐趣,那么,输球就变成完全不可接受了,这是很可怕的——有谁能做到不输球呢?

  从另一方面说,比赛的起起落落、胜负输赢,不妨看成是一种浓缩版的人生体验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所谓如何看待输赢,往大里说就是如何对待失败和不如意事的问题,这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,都是人生境遇中现实存在躲不开的。就像人太顺利经不起挫折、需要艰苦磨练才能成才一样,输球的劣性刺激也是一种励志锻炼和心理磨练,对提高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无裨益。一位国家二队的教练说过,经受重大比赛的输球,有助于提高小队员们将来走入社会的适应能力。而对于踏入社会多年的成年人来说,又何尝不是如此?经受球场上的失败,对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和历练,在每个人不可避免会遇到工作、生活中的不顺心、甚至是人生逆境时,是可以起到一定帮助作用的。

  输球失利就如同一面凹凸镜,折射着各色人等的性格和生活态度。有的人沉沦,沮丧郁闷,一蹶不振;有的人掩饰,巧舌如簧,不愿面对;有的人淡定,心如古井,不起波澜,或嘻嘻哈哈,无所用心;有的人干脆回避,不打比赛只当陪练,退出江湖又不离江湖。当然,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奋起,将失败失意踩在脚下,化成一块块的铺路石,顽强艰难地不断向上攀爬前行。有诗曰: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我们不妨把“万骨枯”看作球场上的千百次失败和输球,一个人只有经过这样的反复摔打磨练,球技才能不断淬砺提高,最终也才有可能“一将功成”。

  一次闲聊中,一位球友提请大家注意一个现象,就是那些过于看重输赢、计较输赢的人,水平大体还不错,但往往徘徊不前,很难进入一般意义上的高手行列。这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。把心思过于集中在胜负输赢的目标上,自然会分散钻研球技的注意力,又受制于内心对输赢的纠结煎熬,当然很难登堂入室成大器了。“要想成大器,首先要大气”,这是杨影解说时引用一本书中的话,说的多好。

  许多时候,赢球输球不等于拥有或失去一切。电视上,常常可以看到有的选手赢球反而挨了教练批评,有时输球反倒会得到表扬。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:虽然赢了水平较弱的对手,却是如履薄冰,险象环生,没有打出实际水平;输了高手,却是敢打敢拼,场面精彩,有超常发挥。前者值得反思,后者虽败犹荣。只要我们打出了气势发挥了水平,就应当为自己感到高兴,输赢还在其次。时常会有这样的情形,比如赢了一个几十回合的球,比如打出一个精彩绝伦、可遇不可求的好球,即使最后输了,那种快乐满足的感觉一点也不亚于赢球。而有时候一不小心输给很少赢过自己的球友,看着对方欢蹦乱跳的激动状,你也会比自己赢球还开心。

  许多时候,胜负输赢不是唯一的。赢球输球都要做到心里明白,从中总结经验教训、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往往更重要。如果马大哈似的,赢了只知道高兴,输了却不知是怎么输的,也不去想如何改进提高,那输赢都没有什么意义了。在无关紧要的特定场合,水平明显高于另一方的不妨打得随意一些,多几个回合相持,拉近点比分差距,让输者感到“差距不大”、“还有得打”,多点体面尊严,双方皆大欢喜。毕竟,胜负之外还有友情在。在弱者身上逞能,横冲直撞,痛下杀手,貌似强者,却是弱者的思维。

  都说球场如战场,这是个形象的比喻,也仅此而已。但现实中有些人就搞混了,把两者划了等号。在包括媒体从业者的一些人看来,输了球就算结下“仇”了,下次再相遇,就无风起浪,大肆鼓噪要“复仇”、“出一口恶气”、“报一箭之仇”。只是球技的较量争锋,至于恶化到“仇”的地步吗?那打球岂不成了无事生非到处与人“结仇”冤冤相报吗?那种眦睚必报的心理,实在狭隘得很,也是有违体育根本宗旨的。

  这又牵涉到另一个问题,在赢球或者输球之后,我们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?我觉得,胜方要有赢球的雅量,负方也要有输球的气量,表达不当,难免会有 “结梁子”之嫌。一方面,在艰难赢取胜利后的狂喜表达,不能毫无节制,一定要顾及对方和旁人的感受。2014年德国世界杯决赛中,张继科4:3险胜马龙夺得冠军。狂喜之下,张继科怒踢前后两块挡板,在全球观众面前塑造了一个任性失态的熊孩子形象,受到国际乒联的处罚。因为伤病困扰、因为赛前不被舆论看好,张继科的压抑之气有一百个需要宣泄爆发的理由,但他一定忘了,这却是对对手极大的不尊重,同时,也是对观众、对赛事组织者的不尊重。我们身边一般不会有这样极端的狂喜,不过有的人赢球之后就四处报喜,神气活现,有的人明显就健谈起来,介绍获胜心得,热心给输家分析点评,也是挺招人嫌的。

  

  另一方面,力战之下还是输球,尤其是重大比赛关键场次,尤其是决胜局只输了两三分,输球方难免内心极度失望痛苦,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这时能不能表现出一点绅士风度就很重要了,至少不要怒形于色,不要迁怒于人。有的人输了比赛就不和对方握手,甚至连上来打招呼安慰的球友也不理睬,气呼呼的一走了之,这就输球又输人,双输。这样的例子不会多,但给人的观感很不好。白岩松在《白说》一书里提到,伦敦奥运组委会一位官员在回答记者“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”的问题时说,“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,同时,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。”白岩松说,这后一句话让他格外感动,因为中国人很缺乏失败的教育,应当好好补上这一课。

  可以说,对待输赢的态度就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着打球人的众生相,你可以看到情感的真实流露,可以从中读懂许多人。

 

猜您也喜欢

  • 乒球技战:乒乓球直板反手技术
    乒球技战:乒乓球直板反手技术
  • 乒乓球打长胶选手的心得
    乒乓球打长胶选手的心得
  • 乒乓球初学要注意放松和重心
    乒乓球初学要注意放松和重心
  • 视频图文技术教学| 劈长的技术要领以及运用!
    视频图文技术教学| 劈长的技术要领以及运用!

  • 本栏最新